汽车再制造未来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24-12-31 10:45    作者:管理员

在由线性经济转为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让旧件得以“新生”的再制造,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汽车再制造,既有利于环保,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

01 汽车再制造的定义及影响

汽车再制造是指以装备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废旧装备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通过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手段,对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修复、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对功能性损坏或技术性淘汰等原因不再使用的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其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的过程。

汽车再制造是实现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02 我国汽车再制造业现状

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消费时代,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汽车再制造数量1096.6万件(套)、产品规模124.11亿元。

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我国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再制造行业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出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等4部委出台《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等,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为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提出了目标和实施要求。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汽车再制造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再制造数量同比增长12.1%。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我国在汽车再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领军企业,在行业规模方面2024年来有超过100家的再制造企业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备再制造能力的生产企业超过300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体系已基本建立,产品也已经由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扩大到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和动力电池。截至2023年底,发动机、变速箱再制造生产能力超过30万台,发电机、起动机等再制造能力超过2000万件,再制造产值达到300亿元人民币水平。

国家发改委先后设立了上海临港、江苏张家港、湖南长沙、河北河间4个以汽车零部件为主要领域的“再制造国家示范基地”。此外,重庆、广西、海南、广州等省市也在规划建设再制造产业集聚区。

03 发达国家汽车再制造业情况

欧美已形成了较大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有较完善的再制造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再制造产业涉及到汽车、工程机械、电子装备等多个领域。美国没有设定强制报废年限,车辆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13年,行驶里程大约为19万公里。当车辆达到这个使用年限后,车主通常会主动选择报废,并且有专业的报废拆卸企业可以回收利用80%的汽车零件,政府还提供了相应的补贴以鼓励车主报废旧车。截至2022年底,美国汽车保有量约2.8亿辆,其再制造件占全国汽车售后零部件的50%。根据欧洲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实现了3000万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销售额约500亿欧元,预计到2030年,销售额将超过800亿欧元,实现减碳300万吨。在欧洲汽车后市场,再制造产品达到了56%的市场占有率。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且消耗巨大,汽车再制造产业被认为是日本循环经济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日本也是再制造产业极为发达的国家。日本,作为汽车制造大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车辆达到报废年限。报废车不仅包含可回收的钢铁、铝、铜等金属材料,还有轮胎、电池等部件蕴含着丰富的再生资源。目前,日本国内有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在通过增加对再生材料的利用来降低资源的消耗量。不过,当前的大部分报废汽车都是在被整体粉碎后,加工成原材料,并用于同类产品上。日本的报废车处理已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链条,包括一些汽车制造商也深度参与汽车报废处理。例如,丰田在造车时已考虑到汽车的报废回收,采用了“易拆卸设计”。

04 汽车再制造发展趋势分析

4.1 前景广阔

汽车再制造是一种降低汽车维修成本的有效途径,对于延长汽车零部件寿命、提高汽车使用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满足节能环保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生产方式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效率尚待提高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再制造装备也将升级迭代,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汽车再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4.3 回收利用率最大化

汽车再制造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推动环保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汽车报废回收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已经有所提高,但仍显不足,未来还需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汽车再制造成本,实现回收利用率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

4.4 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建立

目前,不少消费者依旧认为再制造产品与旧品无异,都存在安全隐患,在性能和质量上没有保证。在未来,建立起汽车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严格且科学的质量把控,提升汽车再制造产品的整体品质,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可,从而赢得市场。

4.5 合作国际化

全球汽车再制造行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我国‌2023年汽车保有量为3.36亿辆‌,汽车再制造的资源优势也很明显,但技术和人才方面还有不足。未来,汽车再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成为趋势,国际合作将越来越密集和频繁,各国之间互通有无、协同发展。

05 重庆发展汽车再制造产业的优势

早在2012年,来渝访问的日中自动车交流协会理事长渡部阳就充分肯定了重庆在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渡部阳认为,重庆人口众多、汽车持有量大,推广汽车废旧零部件回收再利用很有必要。另外,他从节省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即在运输或使用回收再利用产品时,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而重庆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其顺流而下的航运优势正好体现了这种理念。

重庆是汽车重镇,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不但可以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之路,也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重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主要涉及变速箱再制造和发动机再制造。重庆复鑫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万台/年发动机再制造规模,原材料来源于全国各地的汽车售后服务网点及经销商,该企业再制造发动机总成约8000台。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动机再制造生产线处理规模达12000台/年。重庆雨翔示辉变速器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变速箱监测、维修及再制造,为国家工信部再制造产品认证目录企业,认证产品为4速和6速自动变速箱。该公司年处理规模1万台左右。按照拆解汽车中50%燃油汽车的变速器和发动机被再制造估算,到2030年,全市将形成7万辆发动机和7万台变速箱的再制造能力,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值将达到10亿,前景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地带的潼南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结合区情实际、坚持错位发展,围绕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正在加快推进汽车后市场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全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

潼南提出打造全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是有底气的,潼南区位优势明显、战略机遇叠加、产业基础良好,目前已集聚近30家汽车再制造企业,年回收报废车12万辆,电池梯次利用5GWh,新能源电池再生能力10万吨,具备再制造20万台套零部件生产能力,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及再制造国内领先、西南第一。潼南已经实现“一车九吃”,可以把一辆废旧汽车,在二手车销售、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储能、驾校租车、零部件修理、贵金属提炼、汽车再制造、废料处理、大数据应用等九大板块进行再次利用,最大化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