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发布公告称,欧盟委员会结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认定中国电动汽车价值链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对欧盟电动汽车生产商造成“经济损害威胁”,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5年的反补贴税,税率最高可达35.3%。具体税率因企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比亚迪为17.0%,吉利为18.8%,而上汽集团则需支付高达35.3%的反补贴税。欧盟正式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此举不仅将对中欧电动汽车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掀起不小波澜。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提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背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环镜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电动汽车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其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对全球汽车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担忧。欧洲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重要出口市场,其本土汽车产业在面对中国产品的竞争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护本土产业,欧盟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针对中国的这场反补贴调查,并不是由欧盟汽车产业提出调查申请,而是由欧盟委员会自行发起,明显违反市场意愿。此外,欧盟委员会在抽样中排除了出口量靠前的美国企业,只选择中国本土企业进行调查。这暴露出反补贴调查不仅预设了结果,而且实行了“双重标准”,其本质是将调查工具武器化、政治化,以所谓“公平竞争”之名破坏真正的公平竞争。
欧盟试图通过加征反补贴税来保护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尽管欧洲电动汽车产业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仍有不足。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使得欧盟担心本土产业受到冲击,因此试图通过滥用贸易保护主义,以加征反补贴税来提高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成本,降低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给中国汽车产业设置贸易障碍,为本土企业争取发展空间,缓解自身竞争压力。
最近几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逐渐扩大。中国电动汽车又凭借技术创新和高性价比在欧盟市场越来越受欢迎,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中国电动车对欧盟的大量出口加剧了中欧贸易逆差,对欧盟的贸易平衡产生了影响,加征反补贴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电动车的进口,有助于欧盟减小贸易逆差。
欧盟部分成员国的汽车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推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成为一种政治手段,以满足部分利益集团的诉求。此外,2024年是欧盟及其多个成员国的大选年,实施反补贴措施可以迎合内部政治需求,获取更多的政治支持。
2.4 随美反华
欧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政策的影响,倾向于追随美国来遏制中国。美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欧盟跟随美国的政策,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以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关系。
高额的反补贴税将大幅增加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销售成本,从而降低其市场竞争力。这可能导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销量下滑,进而影响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全球战略布局。
随着欧盟在去年9月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已受到明显影响。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27国的电动汽车出口量约为22万辆,同比下降约15%。其中,6月的出口量跌至2.7万辆,创下年内新低,环比下降25%,同比下降31%。而自7月5日欧盟开始实施临时反补贴税以来,Dataforce数据显示,7月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注册量大幅下滑。
欧洲车企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加征反补贴税,短期来看,因受益于反补贴税的保护,欧洲汽车产业和经济可能会受益,但实际效果有限。长期来看,过高的关税可能导致市场缺乏竞争的刺激,影响或减缓成本降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此外,欧盟消费者也可能因此面临更高的购车成本,从而降低对其他商品的购买意愿,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产品出口欧盟受限,可能导致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供需失衡,同时也降低中国车企投资欧盟的意愿,进而影响欧盟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稳定发展。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汽车出口不得不开始在区域市场的选择、产品结构的调整方面下更多功夫。
面对欧美的高关税壁垒,中国车企出口目的地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正在向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大力开拓。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电动汽车出口总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巴西、比利时、英国、泰国和菲律宾;1~5月中国汽车出口增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巴西、墨西哥、阿联酋、韩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国内车企在海外市场需更多考虑整合当地资源,将国外的企业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比如在海外建厂,与当地企业合作,结为利益共同体,为当地带来产值和税收,增加当地就业率。
在地区市场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分类布局”的方法去应对。有的市场相对友好,就可以深度挖掘市场潜力;有的不太友好,就要边走边看。如中国车企一直在开拓的东南亚市场,从目前情况看总体相对友好,因此有很多中国车企采取了当地建厂、建设营销体系或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等方式持续布局。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汽车出口企业也可以形成联盟,共同应对。目前很多中国汽车出口企业,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出口经验不够丰富,完全可以形成联盟,在面对加征关税或一些调查时,共同商讨应对措施,统一口径来应对一些棘手的情况。此外,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培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团结多方力量,打好配合,避免“单打独斗”。
总的来看,欧盟对华加征反补贴税,可能会在局部或一定时间内对中国汽车出口造成影响,但从长远看,汽车产业和市场的全球化是发展大势。中欧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具有良好合作基础,在良性竞争中扩大合作、实现共赢才是正确相处之道。中国车企还需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而更好地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国际合作也是应对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中国车企可以通过与国际同行的技术合作和共同开发新市场,寻找更多的增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