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渝两地要规划“大力推进数字化变革”。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从移动互联网向数字经济跃迁,成渝经济圈需要融合传统产业,特别需要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成渝两地汽车制造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支柱产业之一。数据显示,成渝双城汽车保有量均超过500万辆,高居全国第二和第三,汽车市场有巨大发展潜力。成渝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达16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两地汽车产量全国占比超过10%。
1.1 重庆基础实力雄厚
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全市汽摩产业增加值增长7.1%,制造业投资增长8.8%,在建1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9.5%。高技术产业方面,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倍、40.1%和31.8%。作为我国西南汽车重镇,重庆拥有长安汽车、长安福特、赛力斯、长城、睿蓝、庆铃、上汽红岩等十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已形成“1+10+1000”的产业格局,即以长安为龙头,10多家汽车品牌商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拥有1000家汽车零配件配套厂商。日前颁布的《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创建名单》显示,名单涉及13个区县。前不久,西部(重庆)科学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开工。该项目将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研究及标准制定等一体化综合创新服务平台,支撑重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庆提出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瞄准“万亿级”等目标发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到2025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10%以上。
1.2 成都发展潜力可期
我国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60.58万家,成都仅次于上海,以1.85万家位居全国第二。在年初的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布会上,成都更是宣布将成都高新区打造为“中国智车谷”。可见,成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拥抱汽车行业。成都汽车产业大多集中在成都东南部的龙泉驿区,这里建设有龙泉驿汽车城,是成都核心的汽车产业集中区。一汽大众、神龙汽车、吉利、沃尔沃、大运、一汽丰田、野马等都在成都布局了汽车制造工厂。目前,成都整车企业达32户,整车产能达136.2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90%,零部件企业逾千户、覆盖220种汽车零部件大类中107类,已形成更大规模的汽车产业链条,带动零部件、原材料、设备制造、能源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成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车型保有量达到60万辆,全市建成充(换)电站3000座、充电桩16万个以上。
1.3 东西部地区尚有差距
近几年来,成渝两地汽车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虽有亮点,但尚未跻身第一梯队。在亿欧智库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产业影响力指数研究》中,成渝地区的本土汽车品牌——长安汽车在品牌影响力、技术影响力方面分别排名第3、第8名,综合来看离第一梯队不远,有冲刺空间。成渝地区汽车产业产量占全国13%,但产值仅占全国的8%,单车均价和利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投资潜力巨大,但仍需变为实际投资。重庆、成都在赛迪顾问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100强”榜单中分别排名第9、第11,显示有吸引投资的巨大潜力,但仍需进一步聚集全球投资。此外,重庆、成都均入选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排名靠前的10城之列,但报告提示相关投资力度仍需加强。
三是在创新研发上仍处于第二梯队,仍需向第一梯队冲刺。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截止2021年8月的车联网专利申请的分省市排名中,重庆、四川分别排名第9、第10,处于累计6000余件的区间,仍需向专利申请累计万件以上的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安徽所代表的第一阵营发起冲刺。
与中国汽车产业总体情况相仿,目前成渝两地汽车产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尚未将产业规模真正整合成为区域优势。当前,汽车产业正呈现出消费升级、绿色环保、智能网联、融合发展等新趋势,无论地区还是企业,靠单打独斗取得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渝两地汽车产业唯有走合作之路,才能做大做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021年年底,重庆与成都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将共同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发展集群,计划到2025年,两市汽车产量将达到300万辆,实现产值6000亿元。这两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协同发展、共塑优势,正成为成渝两地汽车产业的新趋势。
2.1 两地具有很强互补性
重庆整车及制造业实力雄厚,且具备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大总成在内的完整供应体系;成都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性优势,同时拥有高校和科研院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在新能源汽车急需的能源(电能、电池、氢能)方面,成都优势明显。综合分析,重庆整车品牌众多,且整车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拥有包括发动机、变速器等各类总成在内的完整供应体系,不过在电池材料、电池包等新兴领域的重庆本土企业体量较小。而成都恰好在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尤其在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有较大优势,同时还具备高校科研院所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
2.2 发展前景广阔
汽车产业是成渝两地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规模庞大、基础雄厚、合作前景广阔,是全国主要汽车产业基地。2021年年底,重庆和成都两地政府签署《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地图上看,成渝两地同处汽车产业300公里协作配套半径内,这是两地汽车产业相互配套的基础所在。配套行动,早已开始。重庆企业生产的天窗、脚踏板等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整车生产线上;成都企业生产的交流发电机、雨刮电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重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的多个车型。另外,来自成都的西菱动力、天兴仪表、华鼎国际、博世传感等企业,都在参与重庆整车配套。
2.3 联手布局初见成效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明显。此前两地经信部门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明确提出,双方的合作将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攻方向。两地汽车产业在布局和技术上的融合,如今正呈现出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新变化。例如,日前,长安新能源的磷酸铁锂电芯在成都龙泉驿形成3条产线规模,前不久三元电芯在四川宜宾形成2条全自动高速产线规模。2022—2023年,长安新能源在川渝配套率将由16%提升至56%,2023至2024年川渝配套采购金额增长率将达到106%。
电池占到了新能源整车配套总成本的近一半,而电池成本一半是原料,另一半就是含电价的生产成本。业内人士分析长安此轮配套布局调整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出口到很多国家都需要有绿电的碳排放证明,而四川拥有电价便宜的优势和绿电优势,这对长安很有吸引力。
赛力斯动力电池供应目前已经由东部沿海地区,转至来自于宁德时代位于宜宾的电池工厂。今年年初,赛力斯还在成都成立了软件中心,并招募了200多名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处理等领域“高手”,未来两年计划员工总数将超过800人。谈到布局成都的意图,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表示,成都在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方面有突出优势,结合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的技术和能力,能够帮助赛力斯夯实“新能源技术自持者”定位,提升产品力和产品竞争力。
在成渝汽车产业合作中,氢能源汽车可谓重中之重。正在建设中的成渝氢走廊,为两地车企的合作提供了重要载体。
3.1 成渝氢能发展优势与潜力
成渝地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产业,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这也是吸引多家燃料电池企业前来落地的一大重要因素。从政策来看,成渝城市群出台了包括产业规划、财政支持、水电解制氢支持、加氢站安全管理等相关政策30余项,用以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从产业基础来看,成渝城市群聚集了20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覆盖燃料电池系统、检测认证、燃料电池整车等主要环节的完整产业集群,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基地,还有大量风电、光伏资源待开发,绿氢潜力巨大,工业副产氢、天然气裂解制氢等补充氢源丰富。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绿氢是氢能产业发展的终极方向。成渝水电可开发量居全国首位,有利于开展水电制氢验证。在成渝示范,有利于探索以水电消纳为基础的绿氢发展路径。
3.2 离不开两地政府支持
成渝氢走廊战略要真正实施起来,离不开两地政府的实际支持。仅2022年以来,成都发布了一系列氢能相关政策,明确了各个方面的氢能应用场景的发展目标,成都还从产业规划和财政支持两方面引领氢能产业发展。2022年5月,《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征求必见稿)》发布,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30座,力争新增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实现氢燃料电池客车氢耗小于5.5kg/100km,车载电堆寿命、电堆体积功率密度、低温启动等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2020年重庆出台《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发展氢能汽车是推动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2022年1月,重庆进一步提出氢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到2025年底,全市累计投运5000台氢能源汽车,建成10座加氢站。可以看出,成渝两地政府发展氢能产业的心态十分积极。目前氢能行业还处于商业化运营的早期,两地政府对氢能发展的产业规划和财政支持,也将对前来落地的燃料电池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3.3 抢占氢燃料电池车高地
虽然尚未进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名单,但成渝两市推广氢车的力度却不落下风,新年伊始就已经开足了马力准备大干一场,多家燃料电池企业正在加速布局。1月31日,成都市经信局发布了《2022-2023年度成都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拟承担“示范应用联合体”牵头企业公示》,其中东方氢能承担了3项示范应用项目,成为示范应用场景最多的牵头企业,另有成都新研氢能、成都泰坦弘正等企业入选;1月下旬,重庆首批投用20辆49吨氢燃料电池半挂牵引车运输项目正式开启,这批车由国鸿氢能配套。显然,成渝两地的氢车推广正在提速。随着东方氢能、新研氢能、国鸿氢能、明天氢能等多家燃料电池企业加速布局“成渝”推动氢车示范,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成渝氢走廊”,有望在示范城市群之外开辟出一条氢车发展的新路径。
成渝氢走廊的建设,将深度整合两地优势产业资源,互补合作,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成渝两地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聚集了氢气“制储运加用”上下游200多户企业及科研院所。两地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并配套建设加氢站。目前,两地已累计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440辆,建成加氢站15座,互联互通的成渝氢走廊已见雏形。
成渝两地汽车制造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支柱产业之一。推动汽车制造业协同发展,使之成为重要产业生态圈、主要创新生态链,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4.1 推动技术创新协作
建议瞄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积极引入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在成渝两地设立研发分中心;加大成渝本地研发企业扶持,培育潜在的全球汽车研发龙头,夯实创新根基。共建相关研发平台。联合共建汽车储能电池研发平台,车载太阳能、氢能、核能转化研发平台,无人驾驶研发平台,智能网联研发平台等,加速新技术合作开发,重构新型汽车产业创新链。强化重点领域合作。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加强两地车企、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研发合作;在软件定义汽车领域,强化与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合作;在检验检测领域,推动国家级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尽快填补成都汽车制造业在该领域的空白。
4.2 合理配置优势资源
建议以打造集聚各类优势资源要素的成渝汽车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实施强链、固链、补链行动。一是实施强链行动。推动重庆长安、成都一汽大众、吉利沃尔沃等整车企业强强联合,重构全球汽车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前沿技术研发能力、行业新标准发布能力。二是实施固链行动。优化和完善汽车中控(软件)系统、智联硬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等新型汽车配套系统,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三是实施补链行动。引进汽车太阳能转化技术、智能安全技术和人车交互技术,为未来汽车产业谋篇布局,打造核心竞争力。
4.3 整合优化零部件供应
建议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强化东方电气、华气厚普、西菱动力、联合电子、矢崎仪表等成渝优势零部件企业的行业牵引力,推动做大做强优势零部件企业群,延伸供应链,提升全球配套能力。提升本地配套率。围绕成渝两地新型汽车产业零部件供应链空白,大力引育“三电”、“两网”等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龙头企业,提高成渝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推动两地配套对接。强化成渝两地新型汽车零部件通用标准领域合作,探索建立一体化的汽车新型零部件分级分类技术标准,推动两地零部件供需对接,支持两地企业优先采购两地产品。
4.4 推动功能区建设协同
建议健全联动体制,推动功能区建设协同。一是组建工作机构,成渝两地建立汽车产业协作工作机构,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工作合力,负责协调解决两地汽车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具体事宜。二是建立联动机制,两地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功能区在产业规划、整合重组、技术创新、市场开发、要素配置等方面建立密切的对接联动机制,统筹推动两地汽车制造业高水平协同发展。
4.5 加强开放创新合作
依托内陆开放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获取国外用户对国内汽车产品的精准需求。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加强引进国际领先的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研发项目,另一方面可参考长安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的做法,成渝整车企业在海外共建创新孵化中心,推进国内汽车产业与国际高端技术资源接轨。
4.6 加强培育龙头企业
建议成渝地区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打通产业链、价值链、合作链和创新链。加强展会、供需信息对接等合作平台建设,推动链主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智能化和互联网等为主打方向,积极引入“造车新势力”并推动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4.7 共享检验检测资源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具备国家级整车和零部件检验检测能力的优势。而成都目前尚不具备相应能力,不少车企需要将产品送到更远的地方检验检测,时间周期较长。建议共享检验检测资源,鼓励成渝地区汽车整车企业将产品送重庆进行检验检测,缩短产品检验检测周期,促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定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发展定位不亚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但发展的现实能级显著弱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区域,必须要找到弯道超车、聚合优势的发力点。从整体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实施软件架构汽车研发战略,加快向重研发、重品牌、重营销转变,提升数字化发展能力,向科技企业转型。成渝汽车业要用好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赋能的基础、条件和优势,高举高打,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打造成渝地区“汽车数字化变革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