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引领全球汽车变革浪潮,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从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到重庆、武汉等传统汽车产业重镇,再到合肥、西安等新兴汽车产业基地,全国多个城市表现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强烈愿望,争夺大战就此打响。
目前,各大城市新能源销量波动较大,且阶梯状分布明显。具体来看,年销量超30万辆的目前唯有上海;销量在20万-30万辆之间的有杭州、深圳两座城市;第四名到第十名销量均在10万-20万辆左右;第十一名到二十名则在6万-10万辆之间。这其中,上海表现最稳,2022年新能源销量高达33万辆,断层第一。这应与本地政策支持力度大、经济发达、消费者环保意识较强、新能源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等多重因素有关。
杭州力压深圳跻身第二,较2021年上升了3个身位。杭州2022年销量突破20万辆,同比增幅达79%。这主要得益于插混和增程两大产品的热销,合计销量接近5万辆,占新能源销量比例为一成。
反观北京,新能源销量排名却从第三跌至第六。排名下滑,应与未能享受插混市场红利有关,插混和增程合计销量不到2万辆,占比不到3%。加上去年10月和11月受到疫情管控冲击,北京购车需求短期下滑,进而影响到全年新能源销量表现。
因为新能源销量增速不及苏州等城市,天津排名从2021年的第七名下滑至第十名。郑州、长沙等城市也略有下滑,而海口、南宁更是跌出20名。无锡、合肥迅速补位,跻身第18名和第20名。其中,无锡2022年新能源销量达到7.2万辆,同比增长达1.2倍。同年,合肥新能源销量接近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8倍。成都、苏州、武汉、西安等部分城市排名也略有上升。苏州新能源销量和排名变化值得注意,2020年时,苏州新能源销量刚破万辆,到次年暴增至6万辆,去年又接近翻番。如果今年能保持这样的高增速,苏州新能源销量排名大概率能再进一步。
与此同时,最近两年,各大城市新能源销量有了“质”的飞跃。彼时,上榜TOP20的城市销量多在万辆徘徊,而到2022年相继突破6万辆甚至10万辆。比如成都,两年间新能源销量从2万辆暴增至16万辆,重庆、郑州等也从万辆出头迈入了10万辆大关。新能源基数庞大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2022年增速也都保持在双位数以上。其中,广州新能源销量同比增幅最高,达到42.1%,深圳增幅也超四成,上海为37.8%。北京增速则有所放缓,为26.1%。究其原因,与插混市场(含增程式)崛起有关。
最新数据显示,西安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的14.38%。依托新能源汽车强劲支撑,西安一举跨入“百万辆阵营”。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凭借着新能源汽车惊人的增速一举完成对上海(99万辆)的反超,成功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在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角逐中,西安真正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机遇,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突出优势。
抓住比亚迪等产业巨头支撑,是西安“超车”的主要因素。在2022年生产的101.55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生产基地生产99.5万辆,占比97.9%。换句话说,西安“超车”上海的核心原因在于西安比亚迪“超车”上海特斯拉。比亚迪凭借垂直的供应链体系和分散化生产基地布局,相比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受到的冲击更小,2022年西安比亚迪和上海特斯拉分别为100.8万辆、71万辆,增速分别为145%、48%。不论产量、增速,前者似乎都要略胜一筹。更为重要的是,西安比亚迪实现产值1362亿元,以一己之力支撑西安汽车产业跨过2000亿产值大关,辐射能力相比特斯拉毫不逊色。此外,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也已建成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最大年产能36万辆。与上海、合肥、深圳不同,西安的造车之路显得另辟蹊径。过去多年,西安凭借跟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深度绑定,通过整车带动产业链布局,逐渐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就新能源汽车产量而言,去年西安以不足3万辆的差距“险胜”上海,显然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上海、合肥、深圳等地,西安在汽车产业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亟待补齐。如2022年西安汽车产业产值为2173.12亿元,尚不及上海临港片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值(2400亿元)。更何况,重庆、深圳、广州、北京、武汉、合肥等多座城市已经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或类似目标,2022年深圳、重庆增速均超过100%,达到183.4%以及142.5%,增长强劲。因此,即便西安已完成对上海的反超,但差距微乎其微,西安在“发展指数”“产业指数”“消费指数”三个榜单中全部位列前十名开外,相比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明显“掉队”,要保持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显然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在插混市场的助攻下,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27.6%,较前一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2022年新能源销量TOP20的城市中,仅有三座城市新能源渗透率低于平均值。其中,渗透率超四成的有四座城市,深圳最高达到了48.1%,上海次之但也高达47.8%。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三成的城市占大半。而2021年时,仅有上海、广州、杭州和长沙四座城市新能源渗透率达三成。
前不久,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深圳力压上海和北京,拿下了全国第一。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南京、苏州、广州、成都和合肥排名第6-10名。从区域分布来看,50强城市中,华东区域上榜城市最多,占比52%;华南区域其次,占比14%;华北区域占比12%;华中、西南、西北区域的占比均为6%;东北区域占比4%。
2022年深圳新增上牌新能源汽车已达22万辆,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4万辆,位居世界城市前列。深圳新能源汽车不仅在渗透率、保有量和产业集聚度产业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还将领先的新能源车技术不断向海外输出,这也是深圳新能源汽车能够保持领先的重要原因。深圳新能源车行业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比亚迪,虽然说新能源车的领头羊是特斯拉,可目前比亚迪销量是特斯拉的两倍。比亚迪是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车产业的核心是电机、电池、电控和车规芯片,比亚迪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电池、电机、电控和车规芯片上全面布局的车企,在新能源车行业具有压倒性的竞争力。
当然,城市新能源渗透率、保有量仅供参考,判断一座城市新能源市场的真实实力,还需结合终端销量数据、当地经济水平、消费者购买意愿等因素综合分析。照此来看,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城市,终端销量和新能源渗透率表现均较为强劲,反映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意愿更强,是车企重点攻占市场。
过去,中国汽车之城的称号似乎总是属于个别城市。当新能源时代来临后,一切都不一样了;群雄四起,谁都有可能问鼎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以江浙沪皖为代表的长三角集群:江苏计划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车销售占比20%以上;浙江计划新能源汽车产量60万辆,规上工业产值1500亿元,“百项千亿”项目预计完成投资总额超3000亿元;上海计划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安徽计划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40%。
以广深为代表的珠三角集群:广州新能源汽车产能200万辆,打造全球知名“智车之城”;深圳新能源私家车保有量78万辆;佛山以氢能为突破口,打造超5000亿的汽车与新能源产业集群。
以成渝为代表的成渝西部集群:重庆拥有着全国最多的汽车厂商,包括长安汽车、赛力斯、长安福特、力帆等20余家整车生产企业,遍布在渝北、江津、涪陵、万州、合川等十几个区县,总产能超过400万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成都计划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0万辆,充电桩16万个、充换电站3000座、加氢站40座。
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集群: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0万辆,汽车电动化率30%,充电桩总规模70万个,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突破1万辆。过去几年里,上述地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渐成为新能源车企的主要集中地,吸引了大批颇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热门选手。
对于重庆而言,多年来传统汽车发展留下的基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是重庆汽车工业的优势。与此同时,经过多年转型和发展,重庆在新能源汽车多个板块上成绩斐然。今年以来,重庆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长安汽车,加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阿维塔科技与长安新能源先后开启战略融资;与华为牵手后,赛力斯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重庆将抓住机遇,更加突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主攻方向,继续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期,跨入全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头部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