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车市10大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2-12-31 14:09    作者:李永钧

2022年的中国车市,可谓跌宕起伏,令人难忘。上半年在疫情席卷下,整个汽车产业几近停滞,政府紧急救市;下半年市场复苏,亮点、看点多多。为此,罗列十大关键词,复盘2022年车市现状。

关键词1:涨价

年初,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来势汹汹,磷酸铁锂和三元动力电池的成本较2020年分别上涨42%27%。不少车企因成本压力不得不宣布上调新车官方指导价。起初,涨价的大多为新能源车型,但随着物流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燃油车于4月初也加入了涨价队伍。自梅赛德斯-奔驰率先宣布涨价后,宝马、长城、大众等品牌燃油车紧跟其后,加入涨价行列,进而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涨价行列,涨价风在业内快速蔓延。对于此轮整车涨价,多数人认为并不会对终端销量造成太大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车型涨价幅度不高,均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并不影响刚需用户的购买意向;另一方面,此轮整车涨价表现在终端市场上大多是优惠幅度有所减少,消费者对此均表示理解。然而,比起涨价,消费者更担心的是提车时间变长,例如几何汽车等品牌因提车问题频频遭遇用户投诉,对品牌的影响甚大。

关键词2:腰斩

3月开始,由于新冠疫情在全国多地扩散,多地采取全域或重点地区静默管理措施,生产端受长春、沈阳、上海疫情影响,至3月底,整车中一汽集团、宝马、上汽系工厂、特斯拉陆续停产,市场断崖式下降。进入4月,全上海几乎都处于静态管理中,工厂停工停产,居民足不出户。这一空前的疫情防控政策致使汽车产业全面受挫,不少身处上海之外的主机厂由于零部件短缺,物流不畅而不得不暂停生产,如长城、奇瑞、蔚来等。当然,身处上海疫情漩涡中心的上汽集团和特斯拉产销更为惨淡,其中上汽集团4月销量仅为15.8万辆,同比下滑60.3%。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出现“腰斩”,分别为120.5万辆和11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6.1%47.6%,创近十年来同期产销量新低,市场进入“至暗时刻”。

关键词3:救市

在业内纷纷为市场创历史新低而忧心之际,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车市刺激政策相继出炉。国务院办公厅于425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要求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电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在该《意见》的指导下,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如广东省推出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可补贴1万元/辆的补贴政策,沈阳投入1亿元用于汽车消费补贴。紧接着,国务院在523日又部署了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其中,汽车方面包括促消费和有效投资,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并在6月初启动了第三次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救市举措,稳定了市场大盘,也使汽车人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关键词4:复苏

5月,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集体恢复性增长”趋势,对外释放出积极信号。一汽-大众5月环比增长83.7%。涨势最明显的理想汽车和上汽集团环比增幅度超过100%,分别达到175.88%118.3%6月,随着国家购置税政策的强势推出、疫情管控进一步放开,汽车产销继续恢复向好,终端人气和成交均有提升,触底反弹的动能进一步集聚。进入下半年,市场开始步入“正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前11月,汽车产销分别累计完成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3.3%,预计全年销量超过2680万辆,同比增长2%。虽然全年汽车产销有望实现正增长,但产业内部苦乐不均。年初,各大车企均提出了比较乐观的年度销量目标。截至11月,以新能源汽车销售为主的车企,目标完成率普遍较高;主营燃油车的车企们,完成全年销量七成的寥寥无几。

关键词5:“自主”崛起

2022年,即便在新冠疫情、原材料上升、芯片短缺等不利的情况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正在崛起,市占率突破50%。这对于自主品牌发展来说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自主品牌汽车能有如此突出的成绩,得益于中国汽车业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崛起,给自主品牌汽车的高端化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正在大规模地走向高端化。在今年10月举行的巴黎车展上,比亚迪汉、唐新车型在德国的市场预售价均为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价格远高于国内售价。此外,依托各自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东风、长安、北汽、吉利、长城等传统自主车企,也推出了岚图、阿维塔、极狐、极氪、沙龙等全新高端品牌。不难看出,自主品牌汽车已经改变了过去以低价换市场的形象,在产品制造、技术研发和市场口碑上有了全面提升。至少在新能源的赛道上,自主品牌汽车已经敢于和豪华品牌“叫板”,甚至开始在传统汽车强国的市场中“谋篇布局”。

关键词6:新能源“井喷”

经过多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早已摆脱了政策依赖,成功地转向了市场驱动。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强劲, 1-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635万辆,增长101%,渗透率25%,远高于全球12%的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带动了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向上发展。从汽车消费市场来看,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性能强,同时产品线长、覆盖细分种类广。专注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的比亚迪汽车,更是在今年实现了连续多月销量排名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着中国品牌汽车的升级。20万元以上的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专注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中国新势力品牌,更是开始与国际豪华品牌抢夺市场份额。如今,我国已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消费、出口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关键词7:智能化

汽车行业正面临着百年变革,智能化成为各大汽车公司下一步竞争的焦点。目前L2级别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上已经基本实现,各大车企正有序推进自动驾驶商用计划。2022年上半年我国智能化汽车渗透率已上升至32.4%,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车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将达到70%。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等创新技术实现突破,部分产品进入量产应用,全国已开放道路测试里程超过5000公里,发放测试牌照900余张,高等级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场景率先应用,开展规模化载人载物的测试示范。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处于技术加速演进、产业加快布局的关键时期。这个窗口期很短,行业普遍认为只有3-5年。加快实现L4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运行,拓展了一系列应用场景落地和一批中间产品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8:汽车出口

今年,我国汽车出口进入“快车道”,从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成为“超德赶日”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出口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车市的重要增长力。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预计全年汽车出口有望突破300万辆。除了出口数量大幅提高,中国汽车出口的“质”也有了提升,已不是20年前的“称重卖铁皮”。2018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均价是1.29万美元,到2022年已经增至1.89万美元。直接原因是海外市场持续处于缺货状态,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这为中国汽车的海外发展提供了机会。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国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增强,比如很多出口汽车都有智能网联配置,远超竞争对手。目前国内各大车企都在竞相布局海外高端市场,而且不只是简单出口卖车,中国车企正在海外建厂、输出技术、扶持当地产业链。

关键词9:补链强链

今年春天,吉林、上海等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区暴发疫情。两地聚拢了大量主机厂、不计其数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以及吞吐量巨大的港口和科研院所。伴随两地进入静态管理,疫情这只黑天鹅导致了全国范围严重的汽车供应链危机,暴露出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脆弱与软肋。面对这一情况,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指出要着力稳定供应链,如何提高供应链韧性成为全行业关注的议题。长期有芯片供应的沉疴待解,芯片国产化、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仍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时代命题。供应链有太多不确定性,车企必须要去识别哪些是核心资源,如何与核心资源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如何布局。整车厂为了保供,把手逐层越级伸向上游供应商。至暗时刻已过,这一轮冲击后,主机厂会更看重供应链的补链强链,国产零部件企业迎来发展窗口期。

关键词10:造车新势力

今年以来,曾经风头无两的造车新势力领头羊“蔚小理”陷入销量瓶颈,第二梯队的哪吒、零跑多次实现反超,“蔚小理”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另外,在华为的加持下,未来AITO汽车或将成为蔚小理的最强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不少造车新势力陷入“增产不增利”、“卖一辆亏一辆”的境地。2022年前三季度,蔚来汽车亏损86亿元,仅第三季度就亏掉了41亿元;小鹏汽车紧随其后,前三季度亏损68亿元;而理想汽车上半年也亏损6.5亿元。未来,新势力们能否走出长期亏损困境?对比特斯拉盈利时间点,目前造车新势力遇到的挑战比当初的特斯拉要大,另外,像比亚迪、广汽、大众这批传统车企已经追上来了。所以,造车新势力想走出长期亏损困境,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