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电动屋凭借DOCK拓展坞模式,打造全栈式纯电移动出行服务商

发布时间:2022-07-01 11:24    作者:管理员

访谈嘉宾:胡俊,重庆市小电天体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访谈主持:贾艳,重庆市汽车产业商会筹备组成员、《西南汽车信息》责任编辑

导言:

2020年9月,国家确定了“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 2060年碳中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解决“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 “井喷年”,全年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市场占有率达到13.4%。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00万辆,分别达到207.1万辆和200.3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0%,继续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已经度过依赖政策驱动的起步阶段,转向市场驱动的高速增长期。

在此背景下,造车新老势力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也不断有新品牌加入,“电动屋”正是其中一员。2021年7月小电天体公司成立,8月发布“电动屋”品牌,12月初实现首批车主交付。

初创的“电动屋”是如何在一年内实现首款产品的投产与交付?将怎样参与市场竞争?为此,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秘书处和重庆市汽车产业商会筹备组对重庆市小电天体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俊先生进行了专访。


1、从入门级产品切入市场,进而再成长为“全栈式纯电移动出行服务商”

贾艳:胡总,您好!您曾经执掌过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担任过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有着丰富的车企销售管理经验,对汽车消费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认识。您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什么样的特点?面临怎样的需求变化?电动屋将如何应对?

胡俊:贾老师,您好!2020年我跟我的团队,一起创立了电动屋这个品牌。我们在2021年8月12日发布了新品牌、新战略,同时也将第一款车型YOUNG光小新带到了大家面前。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个赛道的高速发展,相信不用我多说,新能源汽车市场连续多年持续扩容,面对行业的高速上行,当前不断有传统车企转型或者新品牌入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激烈。虽然赛道很大,但对于电动屋这样的全新品牌而言,找准切入点还是很关键。

我们目前比较关注场景需求的满足,包括家用、出行、物流。对于消费者来讲,其实就是解决移动的需要。用户自己家里需要买车,出行需要坐出租车和网约车。我们希望三个核心的使用场景,通过电动屋把客户的各种需要串联起来。我们没有以高、中、低这种方式来定位车型,而是以需求和使用场景来定义。所以我们在制定业务规划时,首先对需求端做了一些研究。

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中,家庭第二台车的增购需求正快速扩张。区别于首台车追求面子、功能全面的消费观,增购第二台车的消费行为明显更理性务实,使用场景也更为明确,如接送孩子、超市购物等日常通勤场景,他们更关注车辆的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高性价比的小型新能源车型成为了他们目光的焦点。其次,Z世代年轻人已然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有着与80后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对于他们来说,车可以成为一种快消品,“个性好玩、不要太贵”是他们的大多数选择。再者,就是低速电动车用户的升级换购,也是一片很大的增量市场。

纵观这些需求背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高性价比。在传统燃油车的销售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10万以下的车型占比超过一半。新能源车市场里,同样是25万以上和10万以下的车销售数量较大。25万以上的市场区间,我们看到主要是蔚小理与特斯拉之间的博弈竞争,竞争格局已经基本成型。但在10万以内的入门级市场,仍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竞争刚刚开始。所以对于我们电动屋来讲,这个切入点就很明确了。

我们的战略是快速敲开入门级市场的大门,先切入这个潜在用户最大的细分市场,获得用户基础,这是电动屋品牌发展的起点,进而再成长为一家“全栈式纯电移动出行服务商”。

我们不止是一家制造商,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也不仅仅只有“出行”这个属性,它更是一个“移动终端”。如果说新能源化是这场革命的第一枪,那么智能化应该是未来行业洗牌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电动屋要从入门级纯电车型产品起步,未来要通过产品和服务,一站式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移动出行需求。而这个需求也不单单是个人的,将涵盖更多移动出行相关商业领域,包括共享汽车、网约车、城市物流等。

我们从入门级产品切入市场,不断拓展产品,迅速提高用户的数量,紧接着拓宽移动出行的B端市场,打造出行领域中多元化的用户生态,更加专注智能化研发,未来推出满足场景化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和数字化服务,最终围绕纯电移动出行形成多元盈利的商业价值,这是我们“全栈式纯电移动出行服务商”的未来定义。


2、DOCK拓展坞模式,整合优势行业资源的协作体系,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贾艳:去年7月小电天体公司成立,8月发布电动屋品牌,12月初实现首批车主交付。我们很好奇电动屋是如何实现这么短时间内的产品投产与交付?作为一个超级新的“新势力”品牌,要与体量更大的头部车企们竞争,电动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如何实现产品更具性价比?

胡俊:正如您所说,回到当下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切实的用户需求,如何快速上量?如何带来高性价比?更为高效,成为了我们应对挑战的关键词。我们提出了行业首创的DOCK拓展坞模式——区别于大部分品牌自建工厂、自研技术、自建门店这种高投入、低速度的方式,这是一个整合优势行业资源的协作体系。

中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十分成熟,整个产业链从研发体系、产能到供应链体系再到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都有很多资源。因此,我们着力将电动屋打造成为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脑。我们掌握客户核心需求、专注核心技术的开发、定义产品与服务,通过不同端口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多种资源,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的高效协作系统,从而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将以自主和联合研发并行,重点建设研发、制造、市场、用户四个端口,包括自主品控和制造合作融合、零部件供应链合作,优质经销商合伙人共同布局销售和服务网点,全力打造DOCK模式。我们也建立了用户的大数据系统和线上沟通渠道,使用多种资源打造DTC用户运维体系,在各个环节中以最优方式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最终实现用户端的高性价比,以及市场端口的快速抢滩登陆。


3、DTC用户运维、智能化技术、DOCK拓展坞平台,是三大关键内功

贾艳: 我们了解到,电动屋从入门级纯电车型产品切入,但未来目标并不单单是电动车制造商,而是围绕各种移动出行场景,构建用户生态体系。电动屋为此做了哪些准备,有什么样的计划和行动策略?

胡俊:实现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向前走。我们把发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考虑怎么“站稳脚跟、活下来”,然后不断蓄力。第一点,是做增量。首先我们将从入门级纯电产品切入,打造高性价比“爆款”产品,用最快速度增加用户量。随后,是“内功”修炼。DTC用户运维、智能化技术、DOCK拓展坞平台,是三大关键内功。

关于DTC,我们联合国内顶尖的数字化公司开域国际集团研发数字化用户体系,建立起一个高效数字化用户服务体系与用户大数据中心,前端以小程序、公众号、APP、官网等多触点体系触达用户,依托数据中台直连用户沟通。从而跟客户保持沟通,做到更懂用户,最大化地提升获客效率。

智能化领域的研发,将专注于EE电子电气架构研发,人机交互与应用软件,和满足需求的自动驾驶辅助技术。汽车的集成式控制域是智能化的基础,人机交互则是服务的前端,而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则是未来服务模式的有力支柱。这些核心技术的开发是我们接下来品牌实现软硬件头部变现的前提条件。

刚才简单介绍的DOCK拓展坞模式将是我们电动屋核心平台架构,在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协作平台,让这个架构可以适应多元化的产品和技术开发,包括合作的制作、供应链的发展,不断强化我们平台的协作能力。

第二步发展阶段,我们会基于三个主要使用场景,不断完善我们的产品,进一步扩大用户生态,并基于生态同步提供出行服务,从制造商转变为服务商。我们目标将从单一移动出行场景拓展到泛移动出行三大场景,包括个人出行、出租车及网约车运营、城市物流,基于DOCK平台架构快速发展制造满足场景需求。同

我们还会研发智能化技术和大数据中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软件服务,包括移动出行、应用软件服务、生活娱乐,最终成为我所讲的全栈式纯电移动出行服务商。


4、2022年将实现全国250个城市的覆盖,建立500个门店

贾艳:2022年将是电动屋抢滩汽车市场的关键一年,2022年发展目标是什么?在产品布局、渠道建设等方面,电动屋的计划是什么?面对车载芯片短缺、动力电池优质产能紧张、疫情尚未平稳、国际局势影响,电动屋将如何保证交付?

胡俊:2022年电动屋将继续高速扩大销售网络的覆盖率,目标在年底前实现全国范围内250个城市的覆盖,建立500个门店,最大程度提升市场可见度,加速用户增长。2022年电动屋品牌还将推出全新的纯电车型产品,继YOUNG光小新之后,电动屋将再推一款更具功能化、更加智能化的A0级纯电车型,持续以高性价比抢占C端市场。与此同时,电动屋品牌针对海外市场也已开始布局,明年有望实现第一批产品出口。

在供应链受边际效应强冲击的当下,基本上对于所有车企包括作为新势力的电动屋在内,产能的扩大都需要一定时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定是一场长跑。基于DOCK模式制造端口版图的全面布局,电动屋也在不断纳入具有产能和技术强稳定性的头部成员来保障整车产能,与供应商建立稳定关系,锁定长期产能,不断加强产业链之间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比如在今年2月,电动屋与国轩高科建立进一步的战略合作,其为电动屋带来优质电池保障整车产能,更将助力我们进一步打造性价比优势。

同时我们也在开展智能化领域的研发,强化开源开放地与第三方联合开发模式下的平台架构,通过模块结构优化以减少配件、高延展性提升共用配件比例,使得我们所使用的芯片数量以及配件数量相应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芯片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将有能力实现交付。

我们希望能与川渝地区的汽车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建共创。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与汽车行业伙伴们一起乘风破浪,共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