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带动汽车产业变化

发布时间:2022-05-06 09:55    作者:詹振飞


2022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带动汽车产业变化


作者:詹振飞 重庆交通大学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1 汽车行业回暖,车企致力转型

近年来,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趋势下,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面临重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对现有品牌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给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与去年进入全球前100强的汽车品牌制造商相比,今年共有7个新入榜汽车品牌进入了前100强[1],并且一些车企出现了惊人的增长态势,这些新品牌在价值方面的排名急剧上升,而更成熟的品牌的增长则比较平缓,不断革新的行业、不断变化的车型要求、不断变化的客户以及监管环境都为汽车行业以及车企的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与挑战。

根据Euromonitor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的全球汽车销售总量预计约为7800万辆(比2021年增加10%,而2021年与2020年相比本身已经增加了10%),超过新冠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2]。今年各车厂的平均利润也有所上升,许多车厂的利润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就相对增长而言,电动汽车的增长更为迅速,在2021年,约有640万辆插电式电动车售出,增幅超过100%,电动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4.5%提升到2021年的9%,由Brand Finance汽车100强排名如图1.1所示[3],登记的汽车品牌品牌总价值从2021年的约590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6100亿美元。汽车行业正在凭借这次转型浪潮逐渐恢复生机[4]。

随着销售额和销售数量的恢复性增长,汽车行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韧性,创新正以强劲的步伐继续,对新产能的投资,特别是对电动汽车(EV)的投资正在飙升,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面临电动汽车这一巨大的机遇,如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其市值已达到1万亿美元,位列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成为遥遥领先的最具价值的汽车品牌[5]。它不仅成功地保持了其生产能力和电动车型销售的领先地位,而且还在未来的专属软件收入方面储备了价值,还有许多品牌依靠其发动机和相关工程的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现在可以看到基于技术的子品牌的盛行--宝马i、大众id、奥迪e-tron等,所有主要的传统车厂都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以实现其产品系列的电动化,各品牌方不断发表声明,以超越竞争对手,如大众汽车在2021年12月承诺将投资增加170亿欧元,达到520亿欧元,是所有制造商中最大的此类投资[6]。

对比国外车企的转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和汽车工业市场,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CPCA)的数据,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最后两个月,NEV(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增加了一倍多,全年的交付量为299万辆,占中国新乘用车销售量的14.8%[7]。这些汽车中约有75%是由个人消费者购买的,在没有新能源汽车注册政策支持的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比例。中国不仅有着庞大市场,还有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撑,我国政府在推动电动车市场在国内的渗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新能源的补贴计划已延长两年至2022年底。为了达到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电动汽车得到了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广泛关注,电动汽车销售的增长趋势将继续下去,市场也将更加活跃[8]。

除此之外,我国在传统汽车转型方面也有着巨大潜力,虽然汽车行业这两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和芯片短缺危机,但我国持续推出有利汽车行业蓬勃成长的政策。我国已经逐步取消了对汽车行业外资所有权的限制,在2018年和2020年分别取消了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商用车制造商的限制,这一举措使中国成为更具有吸引力的市场[9],中国目前有8个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占排名中品牌总价值的7%,而2021年是5%,中国品牌已经成功地利用了电动车的优势,现在正在向世界市场进军。不仅世界的NEV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NEV市场也热闹非凡,现有多达200家汽车装配商和初创企业在中国的NEV(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竞争,但是只有一小部分顶级市场参与者正在主导每月的销售,包括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等[10]。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特别是电动车品牌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中国市场在推动这一增长[11]。Nio、比亚迪、东风汽车、上汽、长城等品牌去年都在欧洲上市销售,这种浪潮使中国品牌受益匪浅。虽然在内燃机技术方面,中国一直在追赶,但在电动车领域,许多中国品牌已经走在了前列,中国比亚迪在去年下半年发布了“刀片电池”,它比传统电池化学成分多出50%的电量,且在损坏时更安全,并没有采用在环保上有争议的金属钴和镍。这些电池不仅将用于比亚迪汽车,而且该品牌一直在谈判为特斯拉提供电池,并与丰田建立了一个合资企业。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2年电动汽车的交付量将达到500万辆,到2030年将攀升至2000万辆。该团队还推测,如果到2030年NEV的销售能占到所有新汽车销售的一半,那么汽车的排放,不包括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将在2028年达到顶峰 [12]。


2 转型投资巨大,转型期运营压力倍增 

从近年数据来看,汽车行业相关企业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逐渐增多,资本性支出CAPEX占总收入的比例保持稳定,研发投资适度增加,去年增长相对较高,目前相当于上市汽车品牌收入的4.6%。这相当于在2019年到2020年两年之内增加7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0.6%),如图2.1所示[13]。

最近,德国品牌一直在加大投资,为转型做准备,甚至超过快速增长的特斯拉的支出。奥迪、宝马和大众去年都增加了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其平均投资率为6.6%--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14]。

还有一些欧洲的卡车品牌如斯堪尼亚、沃尔沃卡车和UD卡车的品牌价值都有小幅增长,但相反,曼恩的品牌价值下降了18%,至22亿美元[15],这是因为尽管需求增加,但转型过渡的阴影仍笼罩着整个行业,氢燃料电池和电动电池技术都是必要的,新能源卡车虽然市场很大,但是技术却仍需共破,所以还需要品牌商继续加大研发投资。

然而,这种持续加大研发投资是面临严重问题的,这导致营销投资迅速下降,到今年为止连续五年的营销投资在收入中的所占比例下降(2020年平均为6.5%,2016年为8%),汽车行业技术与其他基于技术的行业类似,附加组件会成为商业模式中一个明显更重要的部分。例如,特斯拉对其“Autopilot”服务收费1万美元,其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说,该服务的价值最终可能达到10万美元--超过原车的价值[16]—并以订阅模式分摊到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这类创新对投资和创新要求将是巨大的。自动驾驶给现有的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了一个机会,随着风险分担和责任问题的解决,自动驾驶将从驾驶辅助和部分智能化慢慢提升到高度智能化,并最终实现完全自动化,完全自动驾驶带来的问题则是隐私问题,由于自动驾驶需要收集数据的特殊性,以及数据收集软件信任性,还有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关系状况,中国消费者可能不愿意购买西方品牌,西方一些国家也不愿意购买中国品牌,这可能会导致了转型后期阻力增大。

除了投资问题之外,转型还有面临许多其余的问题,比如环保定位问题。随着汽车品牌向电动化发展,各国对空气质量和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投资越来越大,电动汽车成为主导,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将不再是一个区别环保与否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汽车生产过程,电动汽车的生产排放量比内燃机汽车高80%,其解决办法一般是使用回收部件,或者转向绿色原材料,并避免将环保正义材料用于电池制造[17]。

在环保问题中,老牌品牌商沃尔沃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沃尔沃新的豪华电动车品牌Polestar,虽然还没有全面投产,但在其新的概念车中概述了一些大胆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同时保持豪华吸引力,这有助于沃尔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定位,但对于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些与电动车更密切相关的品牌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更明显的差异化因素。下表为随机调研用户,熟悉某品牌并支持其为 "可持续 "的客户百分比。

在转型过程中,除去以上所需面临问题,还要面临非机动车行业带来的一些压力。在世界较富裕的一些地区,由于许多城市对汽车的相关政策,一些中小型交通载具逐渐兴起。麦肯锡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多达五分之四的人愿意使用自行车、轻便摩托车或滑板车上下班。Lime、Voi和许多其他小型摩托车公司正在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准备上市,其作为替代性出行服务提供商显示了很好的前景。而且空中交通在过去两年内的投资出现了巨大增长,根据全球情报公司的数据,2020年和2021年两年时间内,其风险投资的总价值,加上SPAC在空中交通方面的合并和相关的研发支出,比截至2019年的所有年份的总和几乎高出四倍(约98亿美元),其中英国初创公司Urban-Air Port宣布计划与现代汽车公司合作,在全球65个城市建造200个“vertiports”,用于货运无人机的垂直起降,此外还可以发射客运飞船。其中第一个位于Coventry,最早将于今年4月投入使用[18]。

据估计,未来20年内,在长途运输的交通工具选择上,选择空中交通的可能会占比50%以上——尤其在道路拥堵程度高的城市和地区。短距离交通(短途)和空中交通(长途)的综合效应在未来可能也会对传统的汽车生产商带来巨大压力。


3 汽车产业结构巨变,车企如何顺利转型

电动汽车所需的技术和零部件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技术和零部件有很大不同,这将使汽车零部件品牌的重心发生较大的转变。根据麦肯锡移动通信中心的数据,发动机、变速箱和燃油喷射系统等内燃机零部件的重要性都将下降,从2019年市场规模(按价值计算)的26%降至2030年的11%;新兴部件的价值,如混合动力变速器、电池、显示器和内饰,预计将从市场规模的26%增加到52%--随着新兴组件的价值占整体价值的比例越来越高,“稳定”零部件的价值将从48%下降到37%,这种零部件价值份额增长的前景一直在推高汽车零部件品牌的品牌价值[19]。前20个最有价值的汽车零部件品牌的总价值增长了32.5%,而前100个最有价值的汽车品牌其零部件的总价值则增长了4.4%,然而对汽车品牌来说,电动车的新进展不仅需要依靠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还需要依靠半导体,这些芯片出现了巨大的短缺,芯片短缺导致汽车行业的风险有了相当大的增长,这提高了融资成本,并且由于这种额外的风险,汽车品牌价值在《品牌金融》全球500强排名中的占比3年来首次下降,从7.3%降至6.8%。而汽车品牌的绝对价值在 Brand Finance Global 500排名中实际上升了5%,但零售、科技、媒体和旅游行业的强劲增长压低了汽车的份额[20]。

随着出行业务(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的普及,新技术不仅正在接管模型设计,也在接管商业模式。特斯拉的拉斯维加斯环线今年早些时候在消费电子展(CES)上首次亮相,展示了未来的情况,但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已经有许多成熟的品牌,比如Zity、ShareNow、GoTo、ZipCar和许多其他类似的应用程序已经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以满足租赁需求。与传统的提供汽车租赁服务的品牌不同,新型租赁服务几乎没有对车型的选择,而且汽车的使用时间可以更短,这些品牌可能会成为传统制造商的大客户,进而影响车型的发展,因为这些应用往往倾向于城市使用的小型三门和五门电动车。根据估计,到2030年,每10辆新车中就有1辆可能由共享公司拥有。因此,这些租赁公司对车型偏好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鉴于产品的共享性质,汽车制造商也可能限制整体的销量,与此同时,这也给传统汽车租赁服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传动汽车租赁服务公司需要在车队电动化方面进行更多投资,如美国租车龙头公司Hertz在2021年底订购10万辆特斯拉汽车[21]。

随着汽车转型,网上销售的兴起将也增加传统经销商的压力,并有可能为新品牌的接手创造机会,在传统经销商处购买汽车通常是一种高焦虑、低信任和低乐趣的体验,对有销售目标的个别销售人员来说,在签署合同时拖延会出现降低信任度的情况。同样,对于制造商来说,销售链使他们远离了消费者,减少了对品牌体验的控制。2021年初,沃尔沃宣布所有的纯电动汽车将只能在网上购买。这种方式在品牌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在线销售可以更密切地控制与客户的关系,而不需要大量投资于实体设施。然而,这种情况导致了非传统车企在线零售商正在蓬勃发展。Carvana、Vroom、Carvago、Cinch、Auto1、Cazoo、Kavak、CarNext、Carro和Amaris都是获得大量资金并进行大量收购的初创企业。在新车和二手车销售的整个购销过程中,消费者越来越信任在线平台,该行业正以强劲的速度增长。

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应该如何迎接挑战,顺利完成转型?笔者梳理的建议如下:

(1)为下一次“绿色挑战”做好准备,下一个挑战就是汽车绿色制造,制造将成为下一个关键。能够合理的解释其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的品牌,如限制使用稀有矿物、加入回收材料等品牌商将是最成功的,尤其是在高端市场。

(2)避免过度关注“先行者”城市消费者,当前电动汽车市场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线城市居民,他们看重小型车,并对更注重绿色的定位感兴趣。随着电动汽车变得越来越流行,汽车共享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一些车型需求的关键驱动力。因此需要充分调查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3)避免照搬照抄的品牌定位。电动汽车的增长导致了子品牌的激增,这些子品牌的名字受未来科技影响,广告策略强调技术进步。如果所有其他品牌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其效应将会减弱。因此应仔细思考和确保品牌可信度和区分度。

(4)为在线销售做好准备,在线销售将继续增长。大多数车企的销售渠道将需要改进,并且需要通过资源充足、反应迅速的客户服务部门和适当的投诉和退货政策来赢得客户的信任。

(5)更加重视品牌战略分析。随着行业和需求的快速变化,车企需要掌握投资方和消费者对他们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能否被转化为财务业绩。车企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视品牌价值估算和策略分析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Alex Haigh .Brand Value Change 2021-2022.Brand Finance Plc. Blommberg . April 2022
[2] The Electric Vehicle World Sales Database .Global EV Sales. Available online :http://ev-volumes.com. Accessed on January 2022
[3] Albert Cheung. Company Annual Report 2022. 2022 Auto Brand Trends Blommberg . April 2022
[4] The Electric Vehicle World Sales Database .Global EV Sales. Available online :http://ev-volumes.com. Accessed on January 2022
[5] Bloomberg NEF. Energy Transition Investment Trends Report. Blommberg . April 2022
[6] Alex Haigh .Brand Value Change 2021-2022.Brand Finance Plc. Blommberg . April 2022
[7] 新浪财经. 全年营收1277亿元,比亚迪发2021年财报 [EB/OL].[2020-04-01].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 relnews/cn/2022-03-01/doc-iimxxsth3025393.shtml.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      策通知 [EB/OL].2019-03-26.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2035 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31):16-23
[10] Albert Cheung. Company Annual Report 2022. 2022 Auto Brand Trends Blommberg . April 2022
[11] The Electric Vehicle World Sales Database .Global EV Sales. Available online :http://ev-volumes.com. Accessed on January 2022
[12]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vailable online: https://sdgs.un.org/2030agenda (accessed on 8 February 2022).
[13] RICHARD HAIGH. Seven new entrants in the Top 100. Blommberg. April 2022
[14] Alex Haigh Valuation Director. Company Annual Report 2022.Average weighted revenue. Blommberg. February 2022
[15] Alex Haigh Valuation Director. Company Annual Report 2022.Average weighted revenue. Blommberg. February 2022
[16] Albulescu, S.; Dascalu, O.; Niculescu, A. Trend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Faima Bus. Manag. J. 2020.30–50. Alex Haigh. Automotive Global Industry Overview Report . Blommberg. February 2022.
[17] Lu kin, E. Sustainable Strategies in Leading Automotive Companies. Master’s Thesi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Zadar, Zadar, Croatia, 2021
[1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miss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essed on 5 December 2021. 
[19] Cioca, L.I.; Ivascu, L.; Turi, A.; Artene, A.; Gaman, G.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Sustainability 2019, 11, 6447
[20] Harker.K.10 Global Companies and Their Brand Sustainability.2022
[21] Koster, A.; Kuhnert, F.; Stürmer, C. Five trends transforming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PwC 2018, 1.Accessed on December 2021

作者简介:

詹振飞,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曾任福特(北美)数据科学家、研发工程师、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研究教授。从事汽车大数据分析、数字化设计、汽车智能安全、汽车轻量化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