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李 伟,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访谈主持:周 平,工学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专家服务队常任专家,从事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数字化仿真平台等领域的科研工作。
2020年9月,国家确定了“双碳”目标,在2030年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解决“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7月30日会议决定,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
2020年12月,中共重庆市委发布《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升级发展汽车等支柱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2021年8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重庆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6%,未来计划打造五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在此背景下,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重庆汽车行业第34届年会 & 2021未来汽车技术展暨成渝汽车供应链博览会”的第一轮通知,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能源汽车规划,研讨如何强链、补链,建创新链,补产业链,助推重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川渝汽车产业生态圈,联手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为此,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秘书处对学会副理事长、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伟进行了专访。
周 平:目前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途径。基于市场发展、用户需求、技术推动等方面,您觉得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我们如何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长安新能源版块打造了全新的平台,未来的规划怎样?
李 伟:今年1-8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同比增长202.1%,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反差,新能源市场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日益明显,国内车市加快向新能源化转型,汽车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蓬勃发展。
在技术创新变革和用户消费觉醒、市场消费升级的共同促进下,智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智慧交通、绿色发展的最佳载体,也将是国家安全、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承担着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历史使命。
自主创新是加快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促进创新成果迭代应用。
此外,还要加强品牌培育,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积极培育创建知名品牌。
长安新能源科技公司作为长安汽车新能源业务的主要载体,构建了全新的定位、目标和产业模式。
在定位上,成为 “数字化电动车普及时代引领者”,全力推动智能电动汽车社会的快速到来。
在目标上,成为“成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到2023年新能源销量达到30万辆,2025年达到50万辆。
在产业模式上,以产品定义为核心,软件服务为基础,营销服务为抓手,创新推出“车主管家”一站式服务,与客户共创、共玩、共赢,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需求。
周 平:长安汽车发布了“新汽车 新生态”的企业最新战略,切实围绕明确新定位、确立新目标、构建新产业模式三大战略目标导向,为我们全面呈现了长安汽车未来发展蓝图,也展示了长安汽车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那么长安将具体开展哪些行动策略呢?
李 伟:早从2017年,长安汽车便开启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深入推进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和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不断迭代优化,坚定不移转型升级。对研发的坚守缔造了出色的产品力,使长安汽车成为首家突破2000万辆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为了实现“新汽车 新生态”战略目标,我们以六个“新”发展方向,呈现了企业未来的宏伟蓝图。具体的行动策略是:
一是以新品牌打造新形象。
2018年我们发布四大品牌战略,面向未来,我们将升级推动品牌向新向上。我们成立阿维塔科技公司,打造全新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新品牌集“硬件+软件+数字化触点+智慧生态”为一体,搭载长安、华为、宁德时代共创的、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网联汽车架构,打造最强“Smart EV”产品矩阵。
二是以新平台打造新产品。
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我们认为汽车新平台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灵活调度的硬件架构、全域全场景的定义和管理能力、开放的数字和服务生态、以及智慧学习可成长的数据闭环。
我们联合华为和宁德时代,发挥各自在整车集成、软件科技和电池领域的优势,共同打造CHN平台。未来三年,将开发11款产品,包括轿跑、SUV、MPV以及其他形态的新物种。
三是以新汽车开创新生活。
在消费需求全面升级以及软件、智能技术双驱动下,汽车已被重新定义,具备大型移动智能与计算终端、新型的储能单元、智能移动空间、数据采集载体四大特征的“新汽车”,将是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出行伴侣。新汽车已不是梦想,长安汽车将全新模式,与用户和生态伙伴共创,打造未来科技引领者。
四是以新营销创造新价值。
为顺应未来营销数字化变革,在300余家“车和美”直营门店基础上,我们将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直通直联的“车和美”新营销平台。通过数字科技赋能营销渠道:实现客户端、厂端、车机端和顾问端的四端直联,携手推进渠道共享化和轻资产化。
五是以新服务增添新体验。
我们继续深化客户服务的“一号工程”,全面践行“诚信服务五大承诺”。推出UNI Service主动智能服务平台,为用户带来有温度的、个性化的、超越客户期待的服务体验。
我们将利用数字科技打造管家服务、智能服务,实现用户体验全场景覆盖。开展线上云车展VR购车、智能车辆在线全时诊断、透明车间实景维修、故障发生一键响应5分钟触达、24小时多对一管家服务等,构建“买卖用修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
六是以新生态构建新格局。
我们将新生态定义为立体生态,长安汽车未来将重点构建四大生态,即共建科技生态、构建数字生态、打造用户生态、共创绿色生态。
未来五年,长安汽车预计全产业链累计投入1500亿元,打造科技公司技术生态,加快构建软件和智能化能力。到2025年,智能化软件人才占比达到50%;同时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打造全球优秀人才聚集高地。
周 平:长安这6大战略行动,以新汽车开创新生活,如何定义“新汽车”?其重要的变化包含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
李 伟:在消费需求全面升级以及软件、智能技术双驱动下,汽车被重新定义,“新汽车”具备四大特征:
大型移动智能与计算终端:未来一辆智能汽车的算力相当于50台笔记本电脑,可实现算力共享,接入公用平台,形成新的共享经济,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
新型的储能单元:新能源汽车将是解决能源结构的最佳方案,通过波峰波谷充电、放电,实现用电的平稳供应,提高国家能源供给效率,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第三智能移动空间:新汽车将作为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成为工作、休闲、娱乐的融合载体,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快乐有趣。
数据采集载体:我们将在确保国家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安全为首要原则下,将汽车转变为出行数据采集体,通过数据驱动它不断成长与升级,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到来。
长安汽车正在启动首个新汽车项目,代号“E0”。 针对新人群基于多变场景、多变角色的多样需求,未来,长安汽车将以“多变情感、多变表情”赋予新汽车有趣的灵魂;以“多变形态、多变姿态”赋予新汽车好看的皮囊;以“多变空间、多变性能”赋予新汽车宽硕的体魄!以“饱和”的产品定义模式全力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智趣社群新汽车物种,为用户带来颠覆过往的体验。
周 平:这6大战略行动非常具体,以新生态构建新格局,“新生态”指的是什么呢?长安汽车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的高端智能品牌是不是就是新生态的成果之一呢?“新生态”与全产业链的关系是什么?
李 伟:长安汽车将新生态定义为立体生态,未来将重点构建四大生态:
共建科技生态。新生态需要构建新的科技实力,我们将聚焦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等领域,深化与博世、大陆、华为、中软国际等全球优秀企业合作,构建“芯屏器核图网天”的体系能力,共同布局科技新赛道。
构建数字生态。聚焦创新应用和全场景数字连接,打造数字生态。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软件服务和无缝连接的数字化生活。
打造用户生态。围绕“汽车”原点,打造“人*车*生活”服务生态体系;同时构建与用户“合伙人”关系,共创汽车生态产品。今年,预计打造50余款生态产品。
共创绿色生态。联合产业链伙伴,共同布局氢能、充电、换电、电池回收等产业;未来新工厂将全面采用光伏发电,并逐步改造现有工厂,到2025年单车制造碳排放强度下降30%。
依托科技新生态的构建,成立阿维塔科技公司,立志打造全新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集“硬件+软件+数字化触点+智慧生态”为一体,搭载长安、华为、宁德时代共创的,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网联汽车架构,打造最强“Smart EV”产品矩阵。
“新生态”包含了汽车的全产业链,从采购、研发、制造到最终的销售环节,都是“新生态”中的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全新的产业格局。
周 平:如果说汽车产业“新生态”包含了汽车全产业链,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 伟: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加快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由重点区域先行向规模化推广转变,由起步期进入加速发展期,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替代优势尚未充分形成;产业基础比较坚实,但关键环节存在短板;社会关注持续升温,但盲目发展存在风险。
周 平:您说过,面对“软件定义”带来的各种改变,长安汽车将全面推进软件定义汽车,打造软件核心竞争力,形成完善的软件定义汽车数字服务生态体系。软件定义汽车,如何把握用户对数字服务的需求?能否举例介绍一下软件驱动汽车应用升级的实例。长安汽车全球软件中心在仙桃数据谷建成,其发展重心是什么?
李 伟:针对新人群基于多变场景、多变角色的多样需求,长安汽车将以“饱和”的产品定义模式,全力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智趣社群新汽车物种!以“多变情感、多变表情”赋予新汽车有趣的灵魂;以“多变形态、多变姿态”赋予新汽车好看的皮囊;以“多变空间、多变性能”赋予新汽车宽硕的体魄!希望为用户带来颠覆过往的体验。
同时,基于全新的六层整车架构定义,我们将协同各生态伙伴,布局面向未来竞争的全栈式能力,为用户带来突破现实,拥抱虚拟,触摸未来的数字体验,真正实现数据驱动架构,软件定义汽车。
为了实现面向“新汽车 新生态”的落地,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规划三大类,四大领域,涉及芯片设计、中央集中控制、操作系统等共计193项关键核心技术,期待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来共创共享全新能力平台,打造长安汽车“6337”新技术能力。其中:
“6”是机械层、能源层、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云端大数据新汽车六层结构。第一个“3”是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产品的三大新运营体系,实现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新型科技型企业转变。第二个“3”是数字化的云、数据闭环的网、软件服务化的平台三大数字经营底座,具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特征,打造万物互联的数字化长安。“7”是新汽车智能化的“芯屏器核图网天”七大核心专项技术。
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正式发布了长安新一代超集电驱,APA7.0智能泊车技术,首发国内全场景数字孪生开发开放平台,实现用户共创,生态伙伴共赢。
软件驱动汽车应用升级的实例:通过硬件与软件解耦,前期预植入功能所需硬件(例如:可支持L4级智能驾驶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后续持续的通过软件更新,借助OTA通道,在车端实现功能应用的升级,为用户带来常用常新的体验。未来,在软件驱动下,智能汽车还能根据用户的意愿,让用户利用在线场景编辑平台(包括云端编辑器、手机编辑器)进行功能自定义,用户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满足个性化需求。
长安汽车全球软件中心在仙桃数据谷建成,未来10年,长安汽车将引进软件人才1000人,预计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5亿元。围绕长安汽车“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打造整车操作系统平台,建立“5+1+5+1”的核心能力,即:5大应用对象(驾驶、车身、座舱、云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1个整车操作系统、5大软件基础能力开发(软件需求设计、软件架构与接口设计、软件迭代开发及测试、操作系统的编译集成、操作系统定制化开发)、1个软件体系,并应用AI、大数据、5G/车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新兴技术,建设云服务集成、大数据管理、车软硬分离、AI算法开发等技术能力,将软件能力打造为核心竞争力,助力公司实现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最终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目标。
周 平:长安将打造颠覆式软件定义汽车产品与服务平台,集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为用户提供“成长式”的智慧出行体验,可以看出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有报道说特斯拉的用户对于其全自动驾驶FSD套装的使用率“低得惊人”,一些智能化程度很高的汽车出现的安全事故也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从技术层面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此长安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李 伟:智能化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在真正达到自动驾驶之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需要同时兼顾好安全和体验,失去安全就缺少了底线,失去体验就缺少了商品的竞争力,这中间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例如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驾驶员监测系统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长安汽车将加速构建新汽车新赛道核心能力,打造全新数字引擎。基于全新的六层整车架构定义(机械层、能源层、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云端大数据新汽车六层结构),将协同各生态伙伴,布局面向未来竞争的全栈式能力,为用户带来突破现实,拥抱虚拟,触摸未来的数字体验,真正实现数据驱动架构,软件定义汽车。
周 平:您是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支持学会的工作,这次学会与长安汽车等企业共同主办年会及主题论坛,您对今年年会和展会有什么建议和期待?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应该如何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李 伟:长安汽车是重庆市汽车产业的重要一员,在本次大会上也将分享技术创新、生态圈建设的思考和做法,展示最新技术成果。我们真诚邀请川渝以及全国各地汽车产业界的朋友们莅临长安汽车,就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智能制造等重要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提升川渝两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水平,实现民族品牌汽车产业链的安全可控。
期望重庆汽车工程学会把会议取得的成果总结提炼出来,向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提出方案建议,向学会相关单位分享经验做法。同时,也祝愿年会越办越好,成为川渝两地汽车产业界交流经验、开展合作、互通有无的平台。
重庆汽车工程学会作为重庆市汽车产业届的重要团体,建议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当好政府的参谋。学会由重庆市汽车产业界的主要单位组成,具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对重庆市汽车产业的优劣势比较清楚,可以组织编制如重庆市汽车产业及技术发展路线图、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等专业研究报告,为重庆市政府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做好服务。
二是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对外,可以组织会员单位到市外先进单位考察交流,学习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内,可以总结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方面的典型案例,形成标准规范并在市内推广,提升重庆市汽车产业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