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模式,营造支持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改进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这种模式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摸索、试错等方式所确定的能够最大限度整合资源要素,并实现产业高速成长的一整套发展思路、路径和方法,可以概况为“1+N”微笑曲线模式。
一、“1+N”微笑曲线内涵
“1+N”微笑曲线发展模式基于台湾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的“微笑曲线”理论衍生而成,该模式由一个“服务集中发展区”和“若干个生产基地”构成,并按照微笑曲线布局,形成了合理的区域分工。作为“1”的服务集中发展区,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主要包括价值链前端的研发、设计、标准、资本、产权、信息、人才和价值链后端的营销、会展、系统服务集成等。作为“N”的生产基地,是价值链的低端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并且无一例外地从服务集中发展区分离,不断向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转移,呈现出流动性特征。
二、案例分析
美国硅谷和我国的中关村的发展都是“1+N”微笑曲线发展模式的典型。它们在发展历程、动力机制和实施成效上既有共性又各有特色。从发展历程看,两者都是从核心服务区,逐渐扩展成为“1+N”模式。以硅谷来说,从20 世纪50 年代初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建立起步,最初的生产基地位于硅谷之内,但很快向制造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到如今,经历了近50 年的发展,硅谷已经形成了以美国硅谷区为核心,全球多个生产基地的分布格局。以中关村创新示范区来说,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从最初的贸易、研发、博览等服务业率先发展起来,后来引入了部分生产基地,现在中关村的概念已经走出了传统中关村的范围,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从动力机制看,成本要素、产业模块发展、协同网络构建是推动微笑曲线的核心要素。硅谷和中关村能够形成“1+N”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几个主要方面:一是考虑到成本要素,逐步向成本低的区域转移。二是硅谷和中关村都是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为主,利用主导产业特性推进模块化生产特征,使得研发、服务机构与生产制造在区域上分离。三是两者都崇尚开放、包容与合作,坚持形成网络型的产业体系和企业组织结构,最大化地发挥产业组织中不同节点功能的理念。从实施成效看,两者形成了“1+N”模式下的各具代表性的发展路径。硅谷和中关村按照微笑曲线形成了以高附加值创新产业集中区为核心,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多个生产基地的格局。但硅谷的创新源头来源于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构成“产学研协作机制”,企业能够快速及时的转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成果以及进行合作研究开发;而中关村的创新源于政府强有力的导向,创新主体以大企业、大公司为核心,侧重于“政产学协作机制”,政府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刺激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间的矛盾。
三、启示
(一)把握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趋势,抢占产业高端领域
产业价值链分解的实质就是产业高端领域和低端领域不断分化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企业战略选择是建立在可保持的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企业获得长期平均利润率的主要途径是不断巩固和发挥自己在原有领域中的竞争优势。与过去的环境相比,当今企业必须强调把握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趋势,锁定产业的高端环节以及高端产业模块,通过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产出,保证企业不断领先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产业促进首先必须通过对产业分解趋势有很好的把握,找准产业的高端环节和高端产业模块,从而制定先导性的产业政策,推动区域产业向在这些高端领域发展。
(二)认识“1+N”产业空间转移规律,抓住产业发展机会
我国市场具有特殊性,发展潜力巨大,存在着大量的市场潜在需求和大量黏性信息,许多新兴产业通过国内市场就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具备成就颠覆性创新培育的条件。企业和政府可充分借鉴“1+N”微笑曲线的产业转移规律,政府要充分认识这种趋势,通过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加速吸引全球的研发资源和产业的高端环节,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产业水平;企业也要发挥本土的优势,通过开展各项合作积极利用国际高端资源,从而提升企业实力。
(三)理清“1+N”模式发展条件,以良好的环境引导和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纵观硅谷、中关村等商业模式创新活跃的区域,它们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相似的产业模块发展和宽松而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对于新出现的商业模式,可能在刚刚起步时很难判断其能否成功,此时政府应当放手,鼓励企业进行大胆尝试,而对于具有显著发展前景的商业模式,必要时可以给予“特别通行证”,协助企业打通创新所需的相关环节。创新最重要的环节在于不断“碰撞”,政府要为创业者和有关各方提供更多“碰撞”的机会。
摘自—赛迪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