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高峰论坛 暨清研理工科技园发布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18-07-13 11:30    作者:管理员

526日下午,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期间,由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清华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重庆汽车工程学会主办,重庆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协办,重庆清研理工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高峰论坛暨清研理工科技园发布会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重庆市科委主任许洪斌,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区长刘小强参加论坛并致辞,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波,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石晓辉,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其刚,重庆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重庆清研理工创业谷董事长王邵明,长安新能源汽车事业部产品开发部副总经理周奕等嘉宾,就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两个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在清研理工科技园发布会上,重庆清研理工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惜详细推介了科技园区的发展背景、园区优势、未来目标等基本情况。据介绍,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与重庆理工大学行业资源注入构成的清研理工科技园,位于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含谷高端装备制造园。以打造中国制造2025标杆园区为目标,以先进的4.0园区运营模式为服务标准。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区域新技术研发中心、区域企业培育孵化中心,以及区域产业服务中心。据王惜介绍,重庆是中国汽车产量最大的城市,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很庞大。然而,重庆汽车产业的整体品质不高,对升级换代的需求非常强烈。清研理工科技园区的建立,将围绕智能设备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业软件与互联网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四大产业方向,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清研体系为核心,以产业链招商为手段,构建“制造核心”、“研发增值”“外围配套”的产业结构,打造完善的创新型科技产业园生态,形成价值流转通畅的汽车及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为重庆汽车行业的未来带来颠覆性变化。另外,园区每年将为入驻企业提供4次以上与整机及行业龙头企业对接的服务,以及技术研发支持服务和清研资本专业的投融资服务,并在企业落地政策力度与便捷性上引领重庆,未来将汇集200家以上专业企业,预计10年内可创造逾千亿元产值,培育多家主板上市公司。

清研理工科技园的建立及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积极推动,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区长刘小强在致辞中表示,清研理工“四轮驱动、三级孵化”的创新运营模式,专注于新一代智能汽车从科技孵化到产业落地两端的市场实践,既是重庆高新区、九龙坡区全力打造重庆大孵化特区、推动科技型双创融通发展的示范样本,又是区域加快构建以战新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的重要中兴力量,更是生命型人工智能城市在高新九龙大地上逐步变成现实的生动演绎。此次活动的举行,将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独特视窗,去推介展示清研理工平台光明企业未来,去对话瞻望清研理工模式的广阔市场未来,去桥接延展清研理工体系的无限事业未来。

汽车产业正在向着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如何实现汽车产业的技术和模式创新,也是清研理工科技园重点关注的内容。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成波认为,随着新能源、人工智能以及移动通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汽车行业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局,现在国内许多主机厂的老总都在担心,随着产业重心向以出行为引领的方向倾斜,社会对于品牌的依赖性会降低,汽车总体保有量也会下降,主机厂有可能沦为产能过剩状态下的加工厂。但这个问题,光依靠传统汽车行业本身是解决不了的。如今,也已经有了国家战略来对行业进行引领。成波教授还表示,就发展模式而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要从外部推动的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变革,演变为自身的不断地迭代和重塑,这必然是一个多层次、跨区域的协调和整合过程。无论是从行业发展还是国际竞争的角度,政府都需要引导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紧密抱团。

清研理工科技园依托了清华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的优势教研资源,充分发挥和借助校企协作的巨大潜力,将成为清研理工科技园发展的重要且独特的推动力量。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石晓辉表示,汽车行业正在面临重大变革,“但现在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特别是在人才方面。”石晓辉说,目前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人员非常紧缺,人力资源成本甚至已达到一个不正常的高度。“然而,国内大学的教学内容、师资结构,也不能适应现在行业的新变化。”石晓辉认为,国内大部分高校汽车专业的老师都是学机械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需求不匹配,很多时候也难以培养出未来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复合型人才。石晓辉透露,目前清华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正在重庆开展合作,提升相关人才培养的能力和针对性,为清研理工科技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发布会上,苏州凌创电子有限公司、直驱机械臂项目等7家企业及项目与清研理工科技园成功签约。


(张一召、杨英佩报道)